找到相关内容16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面对异性,尽勿凝神对视——圣严法师

    警觉,要有“决心”不再造情缘。 随时注意庄严自身不放逸。对攀缘心出现时,也要警觉到是否已对某人产生喜爱。 庄严自身,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,尤其修“空”的人,认为“不必受束缚”,因此,经常忽略庄严身相之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1276085.html
  • 虚云老人说参悟

    可以闭而不见,有何方便? 答:心不逐境,境不碍人,返是何物? (十一)问:独头意识从何而来?起时如何对治? 答:来亦是幻,对治什么? (十二)问: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,平日但做保任功夫,不令走作攀缘,不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3578337.html
  • 问:有意放生则是着相吗?

    同样批评佛弟子刻意买物放生是攀缘,亦是邪说 辨析:假设自己或家人重病将死,唯有一种特殊药物能够医治,你绝对不会随缘,宁可动用一切手段,不惜巨大的资金,也要找到这种药物,既然对自己的生死如此在乎,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09274494807.html
  • 强顺人情和世故 误却你一生大事

    强顺人情,勉就世故”,这八个字对于一个念佛求生西方的人,那的确是造成了大障碍,这一生就去不了。这是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,念佛人心一定要清净,绝不要攀缘,要随缘而不攀缘。我这些年来,因为讲经,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1015593834.html
  • 因缘与果报

    攀缘的心、前念、后念接续不断,故名无间缘。三、所缘缘,指众生心念所攀缘的物件,经云:「心本不生,因境有」,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。四、增上缘,除前三种缘外,其它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,皆名增上缘。此四缘生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2739390.html
  • 佛法与教育

    冷静的观察力来教导学生。  要教导学生,首先要明了教育的宗旨,除知识的传授外更要教化人心;所有的痛苦与烦恼来自于妄想、攀缘、躁动的心。而佛法的教育宗旨,就是要契悟实相真心,妄想攀缘的心止息了,回归清明宁...

    见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0645610.html
  • 独一静处

    难住,难居林野受恶卧具。”而恋恋红尘情事。  远离尘嚣或隐居初期,最难熬的是红尘俗事的牵肠挂肚;熬过之后,若正念、正定尚未成就,无聊(莫名想攀缘又没有可攀缘的对象)很快地会生起,然后寂寞难耐,接著就会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350360.html
  • 修行或不修行

    家人的事,更不可能只是退休后修身养性的事。因修行不是放下一切、离尘绝缘,相反地,修行是在尘而不染,放下的是一切贪嗔痴,离绝的是对六境的攀缘。因为不攀缘,所以贪嗔痴杀得俐落干净,所以慧眼独具,所以照见一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452815.html
  • 学习《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笔会

    又有一些人,不知自己之心,即同如来之心,只须亡攀缘,息妄想,本心便显,佛性便现。可是众生偏向心外求法,修这样法门,行那种教门,在心之上再加一个心,在佛性上又安一个佛性,不但不见心与佛性,具杀害了本心和...我们众生的心,既然与佛没有差别,何不也象佛那样,来他个消除妄念,息灭攀缘,也当一个无心道人。我们众生不知息念即是佛,故生活在众生世界中,被种种众多的五欲境界所迷惑。好的,乐意的境,便起贪求;坏的、不...

    智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268368.html
  • 四部宗义要略(一)

    ,为六识聚。此即不许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。  三者指受、想等五十一心所法,与心王(即心法)同时攀缘外境。当诸根(如眼)缘外境时,心及心所具所缘平等、伺察平等、时平等、所依平等、事平等五者。如是,则了悟外境之心识、能知外境差别之心所,遂同时生起,亦同时对外境了别。  是故,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心所外,别无所谓本觉。  【释】此谓心所法与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,如是解释心所法的机理。此即攀缘同一外境...

    敦珠法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0862108.html